平安即是福

发布时间:2019-05-10 09:48阅读次数:
分享到:

老有所养、老有所医、老有所乐,可能是上了岁数老人最大夙愿。近两年母亲身体每况愈下,从初始的思维模糊、记忆衰减,逐渐发展到肢体行动不便,言语口齿不清,老年病常见症状几乎全部显现,现己确诊为老梗塞。前不久,在市二院住了十多天。出院不足余月,病情复发,现又来住院了。

唉!这怎么回事呢?我们一筹莫展、不知所措。母亲年轻时身体非常好,手脚勤快,做事麻利。小时候我们家都是男孩,兄弟几个调皮、贪玩,家务活从来也帮不上什么。烧煮桨洗,家里家外都是母亲一个人整天在忙碌。她起五更,睡半夜,白天要上班,一家老小衣服、.第二天午饭、打扫房间卫生都是晚上忙。那时没有洗衣机,全靠搓衣板手洗,经常是半夜里还听到她在公用水房里洗衣服的哗哗流水声。就是这样含辛茹苦,她也很少生病,更别说住院。这次怎么躺倒了就起不来了呢?

原本以为到医院吊吊水,疏通疏通血管也就差不多了。没想到回到家没几天症状又复发,看来这次远比上次要严重的多。我们都很忧虑,不知该怎么办?母亲今年八十四了。在中国有很多和生日相关的俗语里,流传最为广泛的就是这句“七十三八十四,阎王不叫自己去”。对于老人们来说,73岁和84岁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道坎。如果活过了73和84岁,那么接下来的日子还会很长,甚至还能长命百岁。

真不知这道坎母亲能否过得去,但愿老天保佑老人家能闯过这道坎!印象中母亲的身体一直很好,常年几乎不生病,相反看起来身休颇为壮实的父亲到是经常小病不断,血压高、血糖高、冠心病、白内障等等老年人常见毛病他几都乎有。母亲高小毕业,在当时她们同龄人中算得上是文化人了,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她即随父亲来到合肥汽车配件厂参加了工作,因为有些文化,厂里分配她做直流电工。因此对汽车电路、汽车电瓶方面的知识她还是懂些的。

我们兄妹四人分别出生于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那时候左邻右舍家家都有一大帮孩子,那时候幼儿园也很少,家属院里的小孩子都属放养型,没人照看,基本上都是大的带小的,小的带更小的。我们家三个‘光头’(江淮地区对男孩的昵称)岁数也都紧挨着,调皮、捣蛋、好动是男孩子天性,因为经常惹祸、犯错,小时候兄弟仨没少挨父亲的揍。母亲护犊子,但脾气爆躁的父亲怒火中烧时根本就收不住手。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闯祸最多的是老二,小屁股经常被打的皮开肉绽,每每这时母亲总是心疼的直掉眼泪,可又怎么办呢?

文革开始后工厂似乎全面停产了,后期因为减员厂里的女职工80%都下放回家了,母亲也失业了,为了生活,她又去建筑工地抬大土。这又苦又累的重活,原本都是男人干的,但为了这一天一块二毛五的工资,母亲硬是咬紧牙关,干了整整两年,也就在那时候她落下了腰腿疼的老毛病,文革结束后工厂恢复生产,母亲又回到厂里上班,刚开始分配在精加工车间铣床干辅助工,后来因年岁大了又到厂幼儿园当阿姨。90年代初,企业办社会现象逐渐改变,厂办幼儿园又移交了。厂里顾照她又在锅炉房帮忙打杂干了两年,直至95年退休。母亲算得上是个职业女性,但这几十年职业生涯似乎又述业无专攻。其实这也是生活所迫或者说是被子女拖累,那个年代,很多女性为了照顾家庭、照顾孩子都辞职回家了。但我们家情况特殊;奶奶、小叔、外婆、外公、姨娘都在农村时常需要接济,仅靠父亲一个人工资根本不够,因此挣钱养家母亲自然义不容辞。管它什么正式工、临时工、家属工,只要能挣一份工资,再苦、再脏、再累的活都去干。成年后我们兄妹在各自岗位上爱岗敬业、勤勉努力、事业有成,都与母亲耕织与我们心底里的那份吃苦耐劳、坚韧不拔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。

斗转星移,日月穿梭,父母都步入耄耋之年,我辈亦已花甲,虽儿孙绕膝,但父母健在,安享天伦理应先由着他们才是。如今母亲身体有恙,兄妹们心情自是忐忑,各家平静的生活秩序也都因为老人家反复住院,轮流看护而打乱了。抽刀断水水更流,举杯消愁愁更愁。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但愿老人家能尽快康复,穿越时光隧道,我们还能回到过去,一家人平平安安,健健康康。